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怎么回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液科中的常见病,临床有许多分型,其主要危害是引起多部位出血。那么您知道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吗?下面我们就通过无极血康医院血液病专家袁军清主任的介绍一起来了解一下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怎么回事。
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1、发病原因:人类血小板抗原(HPA)产生的同种免疫可导致本病。
2、发病机制:本病大多数是针对HPA-1a抗原的同种抗体所致。当HPA-1a阳性的血小板输给HPA-1b的患者时,在输血后7~10天,患者体内产生抗HPA-1a抗体。若妊娠妇女的血小板HPA-1a抗原阴性,其丈夫的血小板HPA-1a抗原阳性,该抗原可以通过胎盘使妊娠妇女致敏。当患者再次接受HPA-1a抗原阳性的血小板时,体内抗HPA-1a抗体可以与供体血小板HPA-1a抗原结合,导致供体血小板破坏。血小板破坏时释放出免疫复合物,又可结合到血小板Fc受体上,造成对自身血小板的非特异性免疫损伤。抗HPA-1a抗体滴度的高低常与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HPA-1a/b位于血小板膜糖蛋白Ⅲa,等位基因为Leu33/Pro33。也有HPA-1a抗原阳性者发生输血后血小板减少,可能与其他血小板抗原如HPA-5a等有关,此外,抗HLA抗体也能导致本病发生。
另有部分女性患者,既往无妊娠史或输血史,也有男性患者无输血史,这些患者的发病机制未明。
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
有明显的免疫反应症状,如畏寒、寒战、高热、荨麻疹,重者有头痛、胸痛、呼吸困难甚至休克。继而血小板明显急性减少,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皮肤淤点、淤斑,口腔、鼻腔出血,舌黏膜出现血疱,重者可以有血尿、消化道出血或阴道出血。
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本病输血小板无效,甚至有加重病情的危险,肾上腺皮质激素不能缩短病程,但是,有可能改善出血症状。
主要治疗措施为血浆置换或换血,换血浆优于换全血。在输血后血小板显著减少和发生严重出血症状时,应立刻做血浆置换,一次交换65%~85%的血浆量,平均在1~5天后出血症状减退,血小板数目上升。本法可除去患者血液循环中的抗体和(或)免疫复合物,可避免体内抗原抗体反应,安全有效。一般血浆置换或血液交换后,出血症状停止,血小板数目在20×109/L以上者,可停止再次血液交换。
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怎么回事?相信大家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已经对于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了一定的了解,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不同于其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希望上述的介绍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也欢迎大家更多地向专家咨询。
河北无极血康中医医院中医血液病专科,2006年8月被石家庄市市政府主管部门指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2018年底我院升级为中医二级医院,为医保定点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