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要点
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10月10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要点 血小板减少的主要表现为首先鼻子、口腔、牙龈等部位出血;身体有血斑;轻微的碰触即可导致身体淤血;皮肤有创伤则长时间流血;有便血的现象(一般是内部出血导致)。伴随腹痛头痛等;长期出血必然导致皮肤暗黄,精神萎靡不振等。血小板减少的症状最常规最典型现象有身体有紫癜牙龈出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要点

  1、急性型IPT:起病前1-2周常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可伴发热、畏寒,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的皮肤粘膜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全身瘀点或瘀斑,密集色红,以四肢及易于碰撞部位多见,严重者可融合成片甚或形成血肿,鼻、齿龈出血也较为常见,还可伴有胃肠道、泌尿系出血等,颅内、脊髓及脑膜出血较少见,但如见有口腔、舌大片紫斑或血疱,又伴见头痛或呕吐,往往为颅内出血先兆,要特别警惕。一般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成正比。其病程多为4-6周,最长半年可自愈。本病肝及淋巴结一般不肿大,10%-20%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颅内出血时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2、慢性型ITP:一般起病隐袭,多数在确诊前数月甚至数年已有易发紫癜、鼻衄、牙龈渗血、月经过多、小手术或外伤后出血时间延长等病史,出血程度不一,一般较轻,紫癜散在色淡,多发生在下肢,很少出现血肿或血疱,泌尿系出血,甚至颅内出血或失血性休克,其病死率<1%,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过劳诱发急性发作,每次发作可延续数周甚至数月。缓解期出血不明显,仅有血小板计数减少。此期体征与急性型相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为

  急性型较少见,儿童居多,常于春季或初夏发病;病前1-3周多有上感病史。主要表现为:

  ①急起畏寒、发热;

  ②出血部位广泛,皮肤黏膜出血广泛且严重;

  ③脾脏肿大;

  ④预后良好,大多数半年内可治愈或自愈,仅少数病例转达变为慢性型;

  ⑤血小板<50×109/升。

  慢性型较多见,多发生于女青年。主要表现为:

  ①起病缓慢,病程长;

  ②出血轻,一般为皮肤、鼻、齿龈出租因和月经过多;

  ③可以轻度脾肿大;

  ④少部分可痊愈,大部分反复发作而迁延数年;

  ⑤血小板多在50×109/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