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也属于血液病的一种,由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引起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溢血、鼻衄、牙龈出血和月经过多,小孩和年轻人多见,男女比例为1:2。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好发于40岁以下的女性。该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分急性(≤6个月)与慢性(>6个月)两型。小儿时期多为急性ITP,多见于婴幼儿时期,7岁以后明显减少。春季发病数较高。既往无出血史,发病突然,出血严重,出血前不久或出血的同时往往患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病例无明显年龄高峰但多见于学龄期,多数发病潜隐,出血症状较轻,约10%病人是由急性转为慢性。
特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清中存在着免疫性抗体,使血小板存活期缩短,血小板破坏增加,血小板减少。特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原因有以下因素:
1、感染因素:感染发生时,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和C3b受体数量增多,亲和力增高,使裹有PAIgG的血小板更易被破坏。同时,细菌可直接损害巨核细胞,使血小板的产生减少。
2、免疫因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NK细胞的数目正常但其活性降低,它与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一起,导致了B细胞分泌抗体,从而引起了血小板的破坏。
3、遗传因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曾在单精合子的双胞胎和几个家族中发现,同时还发现在同一家族中有自身抗体产生的倾向。但是目前的研究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与特异性主要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多态性有关。
4、肝脾功能:血小板来源于骨髓巨核细胞,离开骨髓腔后1/3被滞留于脾。研究认为,抗血小板抗体的合成首先在脾脏,被抗体结合的血小板也主要是在脾破坏,其次是肝,肝破坏受体作用较重的血小板,破坏也较急剧,血小板更新率加速4~9倍。
5、雌激素:慢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见于女性,青春期及绝经期前易发病,妊娠期有时复发,可能是由于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及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对抗体结合血小板的清除能力所致。
特发性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就是这些了,希望您能仔细阅读并加以了解。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远离血小板减少,减少病重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最后血康祝您心情愉快,幸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