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治疗找准病因很重要
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1月31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血小板减少治疗?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包括有疾病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等等,不同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的类型也是不同的。因此找准病因对症施治对于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来说很重要。那么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原因都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血小板减少的第一类因素:血小板的生成减少

  血小板生成减少是外周血液中血小板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

  ▼无效生成

  尽管骨髓中巨核细胞数增多,但有效的血小板生成反倒降低,这一现象被称为血小板无效生成。临床上先天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均以无效血小板生成为特征。除了难以明确的先天遗传机制外,维生素B12、、叶酸及铁的缺乏,亦可导致血小板的无效生成。

  ▼骨髓损伤

  生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是从骨髓造血肝细胞分化而来的。因此骨髓损伤也是血小板生成减少的最常见原因。放疗、化疗、接触某些毒性化合物均能导致骨髓巨核细胞的减少。病毒性肝炎、风疹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对骨髓的损伤亦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内肿瘤细胞的浸润、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以及骨髓纤维化也常引起血小板生成缺陷。妊娠母体使用噻嗪类药物可导致新生儿的巨核细胞增生减退和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治疗]

  血小板减少的第二类因素:血小板的破坏增加

  血小板破坏增加是导致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原因。根据机制的不同又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两种。

  ▼免疫性破坏

  自身抗体,如急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发者;同种抗体,如输血后紫癜、新生儿同族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妊娠母亲患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药物相关性抗体,即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非免疫性破坏

  非免疫性破坏主要由消耗增加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大量血小板被消耗,引起血小板减少。在病毒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大剂量化疗以及血管炎症等致病因素作用下,血管会出现显着的内皮细胞损伤,尽管凝血途径并未被充分激活,但血小板的使用率与消耗却已明显增加,导致孤立性血小板耗竭,这被称为血小板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此外以非免疫性血小板消耗、血小板栓子形成以及器官损伤为特征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也是临床可见到的疾病。

  血小板减少的第二类因素:血小板分布异常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大量被扣留在脾、肝等脏器内,导致外周血小板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血小板分布异常。引起这种分布异常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低温

  在动物实验及人体低温诱导过程中,常能出现一过性、甚至很显着的血小板减少症,后者往往是外科低温复温过程中发生出血的主要原因。观察研究表明,体温低于25℃时就能诱使人体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这证明低温致使的血小板减少并非永久破坏,而是暂时阻留。多数被扣留在脾、肝两脏,少数也可被扣留于其他部位。

  ▼脾肿大

  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肿大均能导致全血细胞的减少。而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脾亢性”血小板减少症,一般程度较轻。正常情况下体内1/3以上的血小板阻留在脾池内。凡脾肿大的患者脾池内的血小板数明显增多。然而仅由脾肿大本身致使血小板减少至(40~50)×109/L以下者极为少见。

  血小板减少治疗?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尽可能全面地为您讲解了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诸多因素。既然知道了“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只要我们针对这些原因加以预防和治疗,更能够准确治疗疾病。如果已经有血小板减少的症状了,请您千万不要拖延,建议及时到专业治疗血液病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