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认识及治疗方法
作者:佚名 日期:2017年08月16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认识及治疗方法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olog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是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为外周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根据临床表现、发病年龄、血小板减少的持续时间和治疗效果,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常为自限性,慢性型好发于青年女性。本病可属于中医学“发斑”、“葡萄疫”等病证范畴,因为急性期出现脑出血,引起“中风”,可依引此进行临床证治。

  病因病机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可概括为外感和内伤,病机可概括为:外感邪热,血热妄行;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脾肾阳虚,统摄无权;肝肾阴虚,虚炎上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多因外感热毒或热伏营血,以致火盛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而发病,临床以实证为主,病位多在肺卫,少数在胃或肝。慢性型以肝脾肾虚损为其发病基础,瘀血贯穿疾病的始终。

  分证治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辨证在于分清虚、实、气、血、阴、阳几个方面,应根据血的颜色,量的多少,病程长短,起病的缓急,出血部位,年龄,预后及全身情况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到辨证准确。本病初期多为急性型,随病情发展,火热之邪伤气耗阴可转为慢性。本病易虚实并存,“虚”常见有阴虚、气阴两虚和脾肾阳虚;“实”常见热和瘀,偶可见湿。治疗原则是分虚实,属实火者,治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阴虚内热者,治宜滋阴降火;气虚不摄血者,当补脾益气;兼有血瘀者,酌用祛瘀之品;若热陷心包,神昏谵语者,急当清营凉血,醒神开窃;如大量出血亡阴欲脱者,急当回阳固脱,益气救逆。

  血热妄行 ①临床表现:发病急骤,壮热囗渴,烦躁不宁,出血倾向较重,肌肤大片紫斑,色深,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咽干舌燥,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浮数或滑数。②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斑。③主方:清营汤。④常用药:犀角、生地、竹叶心、玄参、麦冬、黄连、银花、连翘、紫草、石膏、丹皮。

  此型多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型。

  肝肾阴虚 ①临床表现:起病缓慢,病程长,皮下瘀斑时轻时重,多呈散在,色红,或有鼻粤衄、齿衄,伴头晕耳鸣,身倦无力,心烦不宁,手中心热,五心烦热,或有潮热盗汗,囗渴不欲饮,腰酸,腿软,梦遗,多梦,舌质红,无苔或花剥,脉细数。②治法:滋阴降炎,凉血宁络。③主方:茜根散合大补阴丸。④常用药:茜草根、侧柏叶、生地、黄芩、丹皮、玄参、知母、龟板、女贞子、旱莲草、阿胶、牛膝、甘草。

  气血两虚 ①临床表现:起病徐缓,紫癜色淡红而稀疏,时隐时现,朋经后延,龈衄多见,出血量少,色淡而渗渗不止,伴见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②治法:益气健脾,摄血止血。③主方:归脾汤。④常用药: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炙甘草、全当归、广木香、淮山药、炒白芍、蒲黄、阿胶、大枣、生姜。

  脾肾阳虚 ①临床表现:病程长,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迟,或见腹胀、便溏、浮肿、腰酸等。②治法:温补脾肾,填精补血。 ③主方:右归丸。④常用药: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锁阳、补骨脂、巴戟天、制附子。

  瘀血阻络 ①临床表现:瘀斑色紫而暗,月经有血块,毛发枯黄无泽,面色黧黑,或伴有胸闷胁痛,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或涩。②治法:化瘀通络,活血止血。 ③主方:桃红四物汤。④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生地、坤草、丹皮、当归、阿胶、甘草。

  以上四型多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型。

  预防调护 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生在儿童,应预防儿童的病毒感染,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避免过劳和外感,所有患者发病期间应卧床休息,密要观察,避免外伤,进食易消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