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豫教授:勇攀出凝血疾病诊治高峰
作者:yatao 日期:2023年02月09日 来源:互联网 浏览:


血栓与止血学涉及临床多个专科,血栓与出血性疾病诊疗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学科的密切合作。近年来血栓与止血领域发展迅速,血栓病的诊疗技术及相关仪器设备均在不断更新,出凝血疾病的诊疗已基本实现智能化,如将分子诊断用于易栓症,基因芯片/生物芯片等的推广应用使在分子水平上的检测变得临床可行,其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未来前景可观。

00001.jpg


除诊断水平的日益提升外,在血栓与止血领域,新型抗凝药物也层出不穷,其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精准作用于靶点,特异性高、副作用较少,如利伐沙班等药物临床应用时几乎无需进行实验室监测,因此加强了新一代抗凝药物或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在出凝血疾病中的应用,这对诊疗水平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近年来基因治疗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无论是血友病或其他出凝血疾病,如静脉血栓,从分子水平解决遗传基因缺陷,将成为未来研究热点之一,也将是未来重要发展趋势。

出凝血疾病病因复杂、诊疗具有一定难度,一些出凝血疾病还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使其治疗变得困难。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凝血疾病诊疗水平,第一,需加强实验室监测在出凝血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因为对于出凝血疾病而言,无论是止血还是抗凝治疗,都需要在出血和凝血之间达到平衡,任何一方力量过强均会使凝血和抗凝失衡。如果止血能力过强,可能形成血栓;如果抗凝能力过强,则会由于止血不足而导致出血。临床中可应用各种检测手段来监测止血和抗凝治疗水平,如凝血项目的检测、血栓弹力图的应用、INR值的应用等。



第二,由于出凝血疾病的诊疗涉及到临床多个专科,需要贯彻多学科合作形式进行基础研究与临床诊疗。如血栓病患者可选治疗方案包括:内科采用保守抗凝治疗、介入科行溶栓或取栓治疗、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等。从患者角度而言,如何获得最佳治疗方案,这需要多学科共同探讨和配合,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开展个体化治疗


第三,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融合贯通,以促使更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成临床可用的诊疗手段或技术,助力诊疗水平的提升。比如目前很多常用抗凝药,最初均针对Ⅹ因子开展基础研究,而后经过临床研究,最终转化到临床应用。

CAR-T是目前血液肿瘤以及部分实体瘤的热门免疫疗法之一,给无数复发/难治性恶性血液肿瘤和其他肿瘤患者带来了长期生存的希望。但CAR-T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我们在关注其有利一面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安全性问题,即注意管控CAR-T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除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外,CAR-T治疗相关出凝血功能障碍也不可忽视。在应用CAR-T过程中,由于细胞因子释放刺激了血管内皮和凝血因子,导致出凝血失衡,引起以出血和/或血栓为特征的一些出凝血相关改变,同时伴有血小板水平降低及凝血功能障碍。基于此,我们当前已在《中华血液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CAR-T细胞疗法相关出凝血功能障碍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强调其治疗原则为早期诊断、准确评估、消除诱因、分级干预


CAR-T治疗相关出凝血功能障碍主要由CRS诱发,因此,如何控制CRS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去除出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的高危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及时应用细胞因子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控制CRS严重程度也非常关键。同时,在临床应用中,一旦发生出血或血栓,应对出血范围、程度及可能给患者带来的风险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评估;也可运用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和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DIC评分系统,对出血和血栓问题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临床中还可根据具体情况应用抗凝治疗和抗纤维蛋白溶解治疗等保障患者安全。

应当前中国抗疫政策的变化,将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这使新冠病毒的感染风险在一定时期内明显增加。而血液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在经过化疗、放疗、移植等抗肿瘤治疗后,患者免疫力在短时间内进一步下降,更易并发新冠病毒感染;且由于抵抗力较弱,感染也更易进展,由轻症到重症到危重症,最终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因此,血液病患者与其他专科患者存在较大差别,需重点关注、准确评估疫情放开对血液病患者的影响。


对于部分临床危重症、合并基础疾病的血液肿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用血需求增大,疫情放开后也需更加注意保证血液制品的及时供应。


此外,由于部分血液病患者需应用移植或CAR-T治疗,治疗方式、治疗强度的选择需充分评估患者可能的感染风险和严重程度,对新冠病毒阳性感染患者应用移植或CAR-T等技术时需密切监测或推迟进行。


总而言之,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的放开,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一定时间内会增加,而血液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血液科医师在选择治疗方式、治疗时机时应进行全面评估,为患者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至今已历时三届,每届均实现了“高点站位、精准定位”,均准确把握了血液学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趋势,均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未来我国血液学发展的重点方向,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层出不穷的新技术的应用,如经典移植技术的不断优化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CAR-T技术。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未来将不断涌现更多新的产品、新的治疗方式、新的技术。


第二,新型疗法的不断问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药的开发,一些疾病无药可治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如基因治疗为血友病患者带来治愈可能,创新药物惠及更多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靶向药物显著提升髓系白血病患者治疗获益等,新药研发成果将带动血液学各个方面的不断进步。


第三,在国家战略带动下,在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推动下,将形成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指南/共识、新的基层规范,以使血液学发展的触角,由中心城市向基层,甚至向农村区域延伸渗透,从而提高我国整体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并且,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液病正逐渐发展为慢性疾病,其治疗模式将来可能会转向社区管理或基层医院管理,这尤其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基层的规范化诊疗能力,助力推动我国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