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思路
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11月10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中医辨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思路

  根据清·唐宗海《血证论》的治血大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所谓“留得一分血,便得一分命”,治疗血证首要止血,而止血则根据病情不同予以不同的治疗,如凉血止血,常用犀角地黄汤等;收敛止血,常用十灰散;活血止血,常用血府逐瘀汤;益气止血,常用独参汤等等。“离经之血皆为瘀血”,故血止后应注意活血消瘀、避免瘀血内蕴,变证多端,导致再次出血的情况。止血消瘀之后,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中医辨证,进行对本治疗。最后,针对其出血后气血阴阳等不足,进行辨证论治而收功。故中医治疗出血性疾病应“分阶段”、“辨病辨证”相结合进行治疗。近期我科收治了一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欠佳,经中医药介入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导如下。

  区某,男,74岁,因“反复咳嗽、倦怠乏力1月余,加重1周”入院,入院时查血常规:WBC 2.14x109/L,HGB 29g/L,PLT 24x109/L。贫血 三项:血清铁蛋白 2.6ug/L,叶酸、维生素B12无异常。胃镜:残胃炎并出血。CT: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气肿 。患者1973年曾因“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十二指肠大部分切除术,既往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史十余年,血小板波动在9-40x109/L。结合本次入院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 、上消化道出血(残胃炎并出血)、肺部感染。入院经输注血小板、红细胞及补铁、抑酸护胃、止血、抗感染等处理后血红蛋白一度上升至99g/L。其后进食米饭后再次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至65g/L,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加用生长抑素持续泵入、改为埃索美拉唑加强抑酸及加强护胃止血等对症处理后疗效欠佳,出血未能痊愈,仍需反复输注红细胞防治失血性休克 。经反复交代病情,患者及家属同意加用中医药治疗。患者年过八八(即是大于64岁),倦怠乏力、腰背酸痛、口干口苦,腹胀,大便烂、色黑,日3-5次,舌红稍黯、苔少,脉弦细略滑。中医辨病辨证为血证(脾气不足、肾阴亏虚,湿瘀内蕴)。目前患者出血症状为重,急则治标,首以“止血”,予以“四味止血糊”——白芨粉、大黄炭、蒲黄炭、三七粉,四药等份再用莲藕粉调成米糊状内服。本方使用白芨收敛止血,大黄、蒲黄、三七粉活血消瘀止血,所谓“血见黑则止”,故使用大黄炭、蒲黄炭。四药共成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破血之功。患者经口服中药粉剂后第二天大便次数减少,第三天大便未解,其后复查大便潜血转阴,血常规血红蛋白逐渐上升,病情稳定好转带药出院。出院后继续口服四味止血糊,门诊复诊查血常规:HGB129g/L。其后根据其脾肾亏虚夹湿夹瘀的本质进行健脾祛湿、益肾活血止血的治疗,嘱其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避免进食过冷、过热及难以消化的食物,至今随访未有再次出血。随后针对其脾肾亏虚拟进行益肾健脾等治疗。

  综上所述,中医辨治出血性疾病需“辨病辨证”“分阶段”相结合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值得继承与大力发扬。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血液科立足于中医,提倡“中西并重、中西融合”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发挥与发扬中医药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