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小儿常见,发病前常有急性病毒感染史,如感冒等,偶也可见于接种某种疫苗之后。病毒感染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类抗体可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受损后清除;此外,感染后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附着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易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
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概述:发病往往较急,常有发热,自发性皮肤和粘膜出血,出血点多为针尖样或瘀斑或紫癜,分布不均,通常以四肢较多,在易于碰撞的部位更多见,常伴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或结膜下和视网膜出血。偶见胃肠道出血和肉眼血尿,甚至颅内出血。青春期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淋巴结和肝脾可轻度肿大。本病系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后1-6个月内能自然痊愈,约有 少数(10%左右)患儿转变为慢性型。病死率约为1%,主要死因为颅内出血。
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鉴别诊断:主要是与急性白血病,急性感染如流感、败血症、伤寒等和药物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相鉴别。也要与过敏性紫癜(有普通型、胃肠型、关节型、肾型、脑型)相鉴别。
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实验室检查:1)血象中血小板计数通常低于20×109/L。失血较多时,可有贫血。白细胞数正常;2)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血块收缩不良。血清凝血酶原消耗不良;3)骨髓象可见巨核细胞的胞体大小不一,以小型巨核细胞较为多见,幼稚巨核细胞增多,核分叶减少,且常有空泡形成、颗粒减少和胞浆少等现象;4)血小板相关抗体GPAIgG可用荧光标记或酶联免疫等方法测定)含量比正常小儿明显增高,其含量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关系; 5)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也可阳性。
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诊断:
1.血小板计数<100×109/L。
2.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成熟障碍主要表现为幼稚型和(或)成熟型无血小板释放的巨核细胞比例增加,巨核细胞颗粒缺乏,胞浆少。
3.有皮肤出血点、瘀斑和(或)粘膜出血等临床表现。
4.脾脏无肿大。
5.具有以下四项中任何一项:1)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2) 脾切除有效;3)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PAC3)或特异性抗血小板抗体阳性;4) 血小板寿命缩短。
6.排除其它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其它免疫性疾病以及药物性因素等。
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分型:
1.急性型:起病急,常有发热,出血一般较重,血小板数经常<20×109/L,病程≤6个月。
2.慢性型:起病隐匿,出血一般较轻,血小板数常为(30-50)×109/L,病程>6个月。
治疗建议:急性期应住院治疗,限制活动,加强护理,避免外伤。疑有感染者,酌情使用抗生素。禁用阿斯匹林等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止血药物:止血敏,安络血,6-氨基已酸(抗纤溶药物),止血芳酸,止血环酸。
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主要作用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体产生;抑制巨噬细胞破坏有抗体吸附的血小板。常用泼尼松剂量为1.5-2mg/kg/日,分3次口服。出血严重者可用地塞米松小剂量冲击疗法,按每天0.25-0.4mg/k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滴,用药3天休息4天为1疗程;亦可大剂量冲击疗法,按每天1.5-2mg/kg加人葡萄糖液内静脉点滴,连用7天休息4天为1疗程。是否重复视病情遵循医嘱执行。患儿症状缓解后仍需口服泼尼松,直至血小板数回升至接近正常水平时即可逐渐减量,疗程一般不超过4周。停药后如有复发,可再用泼尼松治疗。
免疫抑制剂需较长时间用药,疗效较好,但需按有经验医师医嘱执行。
免疫球蛋白(IVIG) ,主要是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FC受体的功能;保护血小板免被血小板抗体附着。其适应证有:1)并发严重出血的急性重症ITP;2)慢性ITP患者手术前准备;3)难治性ITP。能快速升高血小板,但不能持久。首次剂量400mg/kg静脉滴注,连续5天,维持量400mg/kg,每1-6周一次。但不宜与皮质激素合用。
血小板静滴输注目前在各医院广泛使用,输血可改善贫血,但提供的血小板数量有限,往往不能达到止血目的,为了迅速控制出血,可输注血小板,每单位相当于200ml全血所含血小板。用法为2.5-20U/日,每输血小板2.5U,可使血小板升高10×109/L。如系浓缩血小板悬液,每单位是由400ml全血制成,每次0.1U/kg,每2-4日输注1次,至出血减轻,血小板达安全水平(>30×109/L)为止。如先输注免疫球蛋白再输注血小板,可使血小板寿命延长。输注血小板易使受者产生同种抗体,影响以生输注效果。没条件的时候,严重出血者仍可输新鲜血。
血浆置换适用于急性重症患者,以图在短时间内除去部分抗血小板抗体。每日交换血浆3-5单位,连续数日。慢性ITP一般无效。
达那唑(danazol,炔羟雄烯异恶唑)是一种合成雄激素,但其雄性化作用已被减弱。其作用可能与提高抑制性T细胞功能,再使抗体减少有关。剂量为每日口服400-800mg,疗程≥2个月,要定期查肝功能。促血小板生成药可用肌苷,氨肽素,核苷酸等,但疗效并不满意。大剂量维生素C和α-干扰素均可选用。
脾切除是ITP的有效疗法之一。指征为慢性ITP,经积极治疗6个月无效者;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差,或需用较大剂量30-40mg/d维持者;对激素或免疫抑制应用禁忌者;用51Cr标记血小板检查,若血小板主要阻留在脾脏,则脾切除有效率可达90%,若阻留在肝脏,则70%的脾切除无效。脾切除有效率可达70-90%,术后复发率9.6-22.7%。长期效果为50-60%。
此外中医对慢性ITP的辩证大多属气虚出血,宜用中医袁氏疗法。
疗效评定: 1)治愈:出血消失,血小板数>100×109/L,持续2年以上无复发者。2)显效:出血消失,连续3次血小板数>50×109/L,或较原水平升高值>30×109/L,持续时间达2月以上者。3)进步:出血减轻,血小板数有所上升,持续时间不足2月者。4)无效:治疗4周末达进步标准者。
河北无极血康中医医院中医血液病专科,2006年8月被石家庄市市政府主管部门指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2018年底我院升级为中医二级医院,为医保定点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