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病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血证”、“发斑”、“肌衄”、“阴阳毒”、“葡萄疫”、“紫癜”、“紫斑”等范畴,部分严重病例并发脑出血者可归属“中风””范畴。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病因病机为:
1、瘀血阻滞;久病人络,或离经之血不能排除体外,留积体内,蓄积成瘀血。瘀血阻滞,血行不畅,致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而为紫斑或便血,尿血,激血等。
2、气不摄血: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养失宜,肾气不足,脾气虚衰,气血匱乏;或因病久不复,精血亏损;或反复出血,气随血脱,致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血溢肌肤而为紫癜。《景岳全书·血证》中说:“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止无以存。”
3、热盛迫血:外感风热燥邪,深入血分,伤及脉络;或因阴阳失衡,阳气内盛,内热蕴生,热盛迫血:或阳气内盛,复感时邪,或饮食失调,蕴生内热;或七情所伤,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火盛迫血。脉为血府,血行脉中,火热内盛,均可致血脉受火热熏灼,血热妄行溢于脉外。
4、阴虚火旺:久病或热毒之后,耗伤阴液;或忧思劳倦,暗耗心血,阴液耗损;或饮食不节,胃中积热伤阴,致胃阴不足;或恣情纵欲,耗损肾阴。阴液不足,虚火内炽,灼伤血脉,迫血妄行而发为紫癜。同时紫癜后期,出血日久,耗伤阴血,也可加重阴虚火旺之证,故使紫癜迁延难愈。张景岳有“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以阴虚者为尤多”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