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如何正确治疗?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克隆性骨髓增殖综合征,以血小板持续增多,巨核细胞异常增殖,易发生血栓和出血并发症为特征。本病的诊断迄今仍然是一种除外性诊断,目前被广泛采用的诊断标准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研究组(PVSG)于1986年修订的除外性诊断标准。PVSG于最近对其提出的诊断标准再次进行了修订。
1)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PVSG诊断标准:
(1)血小板>600x10^9/L。
(2)红细胞比积<40ml/kg,或RCM正常(RCM:男性<36ml/kg,女性(32ml/kg)。
(3)骨髓可染铁存在或血清铁蛋白正常或红细胞平均血细胞容积正常。
(4)无Ph染色体或基因重排。
(5)骨髓胶原纤维增生:①无或②<1/3活检面积且无显著脾肿大及幼稚红白细胞反应。
(6)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细胞遗传学或形态学证据。
(7)无导致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的原因。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 由于本病患者寿命正常,仅生存质量受影响,此病是否需要治疗尚有争论。有人将本病分为两组:①低危组:年龄小于60岁,血小板<1500 x10^9/L。无临床症状。②高危组:年龄大于60,血小板>1500×10^9/L,有血栓或出血症状者。大多数学者认为高危组应该治疗。本病治疗包括降低血小板数目和抑制血小板聚集。
(1)降低血小板数量的药物:①羟基脲:剂量为15-20mg/(kg.d),根据血象调整剂量。使细胞下降不太多,同时尽可能降低血小板数。大约80%的患者在8周内血小板数降至500×10^9/L。降低血小板数后血栓和出血症状明显改善,但是否能防止血栓并发症尚无定论。②干扰紊旷组212例统计资料表明,单用干扰紊a的有效为87%。诱导剂量为100~900万u/d,维剂量为200~3500万U/周。③Pipdmxaan:此药结构上与烷化剂相同。初始剂量为0.7~lmg,(kg·d)。④Anagrelide:此药是咪唑喹哪唑啉的衍生物,对巨核细胞发育的影响呈剂量依赖性,在治疗剂量浓度下抑制巨核细胞的成熟,从而使血小板产生减少。研究表明.90%以上的患者有效,起效时问约2—4周,剂量一般不超过4mg/d。维持剂量约2~2.5mg.d。⑤白消安(马利兰):为烷化剂药物,对降血小板疗效好。但有可能加快骨髓纤维化的发展,故尽量少用。服用剂量2~4mg/d,连续服用,注意白细胞下降。
(2)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阿司匹林当血小板数在(1000—1500)×10^9/L,有血栓形成者是其用药指征,若无症状或有出血史或血小板数在1500x 10^9/L以下者应慎用或禁用。
河北无极血康中医医院中医血液病专科,2006年8月被石家庄市市政府主管部门指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单位。2018年底我院升级为中医二级医院,为医保定点医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