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对于血液的凝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妇女在怀孕期间如果
血小板减少,不仅分娩时可能会出血不止,影响健康和生命,而且对于胎儿和新生儿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妇女怀孕后发现
血小板减少时,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向医生讲明自己的病史。血小板减少的明显症状是出血。但某些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可以暂时不发生,甚至血小板计数也不减少,但体内的抗血小板抗体却仍然可以产生,并进入胎儿体内。因此孕妇如果有这类情况,应如实向医生说明,以争取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如从产前2周开始口服强的松,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血小板数量,减少分娩时的出血量,而且可以阻断胎儿体内的出血倾向。
2.避免使用对血小板有损害作用的药物和检查手段,如阿司匹林、磺胺类药物,以及x线检查等。
3.外伤出血和感染等均能增加血小板的消耗,使血小板数量更为减少,应注意尽量避免。
4.提前1周住院待产。这样可以得到医生的观察和治疗,为分娩做好准备。如产前血小板过低,可使用丙种球蛋白或输入鲜血、血小板,并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5.分娩后应有一段住院观察的时间,注意原发病有无变化,有无产后感染,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对于新生儿,医生也会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并检查孩子的血小板是否正常,注意发育状况。
6.产后要避孕。一般不要再生第2胎,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接受医生的避孕指导,但一般不宜使用宫内节育器,以防发生宫内感染和出血。
7.由于原发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的抗血小板抗体可以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治疗这些疾病的激素等药物也能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因此有这类疾病的产妇不应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婴儿。